色播app

中文版|返回旧版|English

色播app > 研工在线 > 专题栏目 > 优秀导师 > 优秀德育导师 > 正文
2022年度——马刚老师

通讯员: ;发布时间:2025-06-05  点击数:

立德树人展师者风范 开拓创新铸青春华章

——记研究生优秀德育导师马刚教授

【人物简介】

马刚,中共党员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多尺度计算力学、库坝系统变形监测与预测、水工程智能计算和智能设计等前沿领域研究,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,承担两河口、双江口、如美、拉哇、江坪河等30余个重大工程咨询项目。以第一/通讯作者在GRL、EPSL、JMPS、IJP、WRR、中国科学、水利学报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/EI论文100余篇,连续五年入选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。出版学术专著3部,授权发明专利46项,登记软件著作权20项。参编2部国家行业规范和1部行业白皮书。主持和参与的3项技术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。牵头获2024年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2024年大坝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创新奖、2021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。

一、深耕学术:以创新之炬照亮科研征途

马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热情。坚持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,扎根工程科研一线,秉持求是拓新的精神,带领团队在多尺度计算力学、水工结构智能计算和智能设计等领域持续探索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重大水电工程科研攻关项目等的支持下,聚焦堆石坝变形预测与变形控制难题,建立了筑坝颗粒材料细观力学实验平台,揭示了宏细观多尺度关联机制,提出了数据驱动多尺度计算方法,科研成果得到了专家同行们的认可,先后荣获2021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、2024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创新奖、2024年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。

二、知行相济:用多元范式重构教学生态

马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秉持着“前沿引领、知行融贯”的教学理念,突破教材边界,将学科前沿动态、科研案例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入课堂。他主讲《水工建筑物》、《水工结构计算力学》、《智慧水工程》、《高等坝工学》等本科与研究生核心专业课程。在课堂教学中,马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把复杂理论讲得通俗易懂,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,更引领他们体会实际工程经验,点燃了探索专业领域知识的热情。此外,他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,不断更新课件,将领域最新知识和成果带入课堂。他尤其注重结合智慧水利的专业特色,以人工智能、智能监测等前沿技术为纽带,串联水布垭、两河口等重大工程案例,重塑了学生对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认知框架,全方位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。在马老师“宏观把控大方向,细观调节小细节”严谨细致的悉心指导下,他的学生不仅屡屡获评优秀毕业论文,更在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中屡创佳绩。

三、匠心育人:于细微处润泽成长心田

马老师始终践行着"亦师亦友"的教育理念,将学术培养与人文关怀相融合,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,构建起既有学术高度又富情感温度的育人模式。

在学术培养维度,马老师精心搭建了阶梯式成长平台。通过每周的学术研讨会,他引领团队开展深度学术交流,助力学生突破科研瓶颈。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,开拓学术视野并通过成果汇报提升学术影响力,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入校举办学术讲座,搭建师生与学界前沿深度对话的桥梁。

在人文关怀维度,马老师致力于营造有温度的科研团队。他常组织茶话会、庆祝会,让学生们在科研之余增进情谊。当学生遭遇科研困境或情感波动时,他不仅会以问题导向出发,给予具体的科研指导,还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,真诚地给予开导与鼓励,让大家能在挫折中收获理解与力量,使课题组成为充满温度的心灵港湾。

马老师以“师”之严立学术根基,以“友”之诚润成长心田,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让学生们既感受到师长的谆谆教导,又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,真正践行了"教书育人、润物无声"的为师之道。

【结语】

从长江之滨到学术前沿,马老师从三个维度诠释新时代导师内涵:

学术维度——做突破边界的“开拓者”;

教学维度——做启迪思维的“引路人”;

育人维度——做温润如玉的“同行者”。

正如其常对学生所言:“水利人的使命,是既要让论文写在期刊上,更要让成果筑在大坝里;既要成为学术标杆,更要活出生命温度。”这,正是对“立德树人”最生动的注解。
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:027-68772215色播app 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Copyright © 色播app-色播app下载入口